盎谷實業專注於液體皂研發製造,經不斷努力後成功開發出避免破壞天然養分的「冷製液助聽器體皂」,以LADYBUG品牌(瓢蟲牌)行銷市面,在研發過程中,研發者李宗育博士發現,液體皂除了對肌膚健康有極大幫助之外,也很適合做為碗盤蔬果清潔劑,新推出的LADYBUG(瓢蟲牌)碗盤蔬果液體皂,不但能洗碗盤、蔬果,也能洗奶瓶和寶寶玩具,強調殘留物不偏離人體成分。
李博士指出,因為清潔劑分子和蔬果表面有機物的結合力相當強,殘留在蔬果表面和縫隙間的清潔劑,其實很難完全去除,很多蔬果清潔劑和合成沐浴乳一樣會滑滑的沖不乾淨,就是最好的證明,另外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,許多人沒有沖洗後再用清水浸泡的習慣,所以要達助聽器推薦到100%清潔劑不殘留其實很困難。
助聽器(hearing aid)是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不良狀況的裝置,最早期的助聽器是耳筒,其構造與用法類似平常的漏斗。進入二十世紀,依據近似電話的原理,有人設計出電子式助聽器,其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,一是麥克風(microphone),一是增波器或稱擴大器(amplifier),一是接收器(receiver),聲音由空氣振動而先經過麥克風,轉成電流,經過增波器放大後,傳進接收器,再把電流轉成聲波,使聽障者感應到聲音。1920年代,助聽器使用真空管,到了1950年代,為電晶體取代,1980年代,半導體晶片將助聽器的效能再進一步提昇。按照聲音傳導方式區分,助聽器分為空氣傳導式(air conductive)與頭骨傳導式(born-anchored)兩大類,大部分助聽器屬空氣傳導式,依其外型可大致再分成四種:1.口袋型,麥克風及增波器製作於一香煙盒大小的單元內,可置入口袋,以電線連接著插於耳道之接收器;2.耳掛型,將所有組件製作成一小型彎曲的單元,可掛於耳後,並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3.眼鏡型,將所有組件置入較粗厚的特製眼鏡架內,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4.耳道型,根據配戴者的耳道塑模,將所有組件置入一微小的單元內,可完全插於耳道中。
既然清潔劑不殘留這麼困難,我們就將研究重點放在殘留物上面,大多數合成清潔劑雖然是用天然油脂去合成,但是無法在沖洗過程中分解,殘留物吸收到人體內仍屬於外來異物,長期累積的影響未知。李博士接著說,我們主張殘留物應該要儘量不偏離人體成分,也就以人體內普遍存在的物質為主,液體皂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,因為液體皂沖水時會水解成脂肪酸,脂肪酸在人體裡面到處都有,它是油脂經消化吸收的產物,也是構成人體細胞重要的養分。